基于SAP2000的預應力鋼結構懸挑雨棚工程設計
發布時間:2022年1月19日 點擊數:64
某看臺雨棚位于江蘇省揚州市體育公園,北靠平山堂路,南鄰小金山,西鄰瘦西湖,覆蓋面積達410 m2,內設1 000人看臺。該雨棚縱向長28.8 m,柱距7.2 m,由四根懸臂柱支撐。屋面沿縱向兩側各懸挑出3.6 m,橫向長15.35 m,起始端設置拉索與支撐柱頂相連,共計8條[1]。該結構平立面布置見圖1~2。
1 預應力鋼結構懸挑雨棚工程設計
1.1 結構設計基本條件
工程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,基本地震加速度為0.15 g,設防類別為乙類,地震分組為第三組,場地類別為II類,鋼結構阻尼比取0.05,場地特征周期為0.45 s,按柱底固結考慮。
1.2 結構荷載
結構屋面恒載包含主體及圍護結構自重,其中主體結構自重由程序自動考慮,圍護結構自重按0.4 kN/m2考慮。檁條跨度為2.7 m,則對應的線荷載DL:0.4×2.7=1.1 kN/m(見圖3)。屋面活載按0.5 kN/m2考慮,對應線荷載LL:0.5×2.7=1.35 kN/m(見圖4)。
基本風壓ω0=0.5 kN/m2,按照A類地面粗糙度,取屋頂最高點15 m計算風壓高度系數μz=1.14,風振系數取βz=1.9,體型系數取μs=1.14,基本風壓ωk=βzμsμzω0=1.9×1.3×1.14×0.5=1.41 kN/m2。對應的線荷載為:1.41×2.7=3.8 kN/m,考慮風壓和風吸兩種工況,風吸力布置見圖5,風壓力布置見圖6。
為保證控制風吸力作用下拉索不會退出工作[2],經過迭代試算后,統一施加初始預拉力1 150 kN,采用框架單元模擬拉索,降溫法施加預應力。索材料為TB-fpk1670,E=1.95×108 kN/m2,α=1.17×10-5,最終降溫為Δt=N/αEA=131℃。初始預應力布置見圖7。
1.3截面與材料
本結構所有桿件均采用Q355B材質,各桿件截面見表1。
表1 鋼管截面及材質選用 導出到EXCEL
構件號 | 截面規格 | 材質 | 備注 |
1 | P180×12 | Q335B | 弦桿1 |
2 | P95×5 | Q335B | 弦桿2 |
3 | P76×5 | Q335B | 腹桿1 |
4 | P60×4 | Q335B | 腹桿2 |
5 | P700×20 | Q335B | 立柱 |
6 | P121×5 | Q335B | 封口梁 |
1.4 荷載組合
考慮恒載、活載、風載、預應力及地震作用,承載能力極限狀態的荷載可形成如下組合(見表2)。
表2 荷載組合 導出到EXCEL
序號 | 荷載組合 | 序號 | 荷載組合 |
1 | 1.3DL+1.5LL+1.OPS | 6 | 1.ODL+1.5LL+0.9WL+1.0PS |
2 | 1.ODL+1.5LL+1.OPS | 7 | 1.3DL+1.05LL+1.5WL+1.OPS |
3 | 1.3DL+1.5WL+1.OPS | 8 | 1.ODL+1.05LL+1.5WL+1.0PS |
4 | 1.0DL+1.5WL+1.OPS | 9 | 1.2DL+0.6LL+1.3E+1.OPS |
5 | 1.3DL+1.5LL+0.9WL+1.OPS | 10 | 1.0DL+0.5LL+1.3E+1.0PS |
注:DL-恒載;LL-活載;WL-風載;PS-預應力;E-地震作用
2 預應力鋼結構懸挑雨棚建模分析
2.1 幾何線性分析與非線性分析
根據索結構技術規程(JGJ257-2012)5.1.2條[3],索結構應分別進行初始預拉力及荷載作用下的計算分析,計算中均應考慮幾何非線性影響。但對于較為剛性的索結構,如斜拉結構和張弦結構,在大部分工況下可以不考慮幾何非線性的影響。本結構在大部分情況下屬于較為剛性索結構,可通過以下兩個工況的計算結果來驗證。以1.3DL+1.5LL-0.9WY+1.0PS為例,運用降溫法,利用框架單元模擬索,分別采用線性分析(結構剛度繼承非線性工況的終止剛度)、非線性分析(直接接力非線性工況)兩種方式來分析。其中,線性分析不會繼承非線性工況PS中施加的荷載,只會繼承PS工況的終止結構剛度,因此在施加荷載中需要添加PS荷載;非線性分析會繼承前置工況中施加的荷載,因此在施加荷載中不需要再添加PS荷載。經計算,相同的荷載組合作用下結構的軸力見圖8~9。
對比圖8、圖9可知,線性分析和非線性分析結果非常接近,這說明對于該類剛性較大的結構,采用線性分析是可行的。但需指出的是,索在某些荷載工況作用下(例如風吸力工況)張拉力可能較小,這時索的大變形效應會較為明顯,設計時不宜忽略。
取風吸力工況(1.0DL+1.5WX+1.0PS)進行建模分析。典型索的軸力線性及非線性分析見圖10~11。桁架弦桿的軸力線性及非線性分析見圖12~13。
對比圖10、圖11可知:同一根索、同樣的風吸力工況,采用線性與非線性分析的結果差異很大。究其原因,可能是當索的張拉力偏小時,索在自重作用下,其大變形效應會很顯著,從而導致分析結果差異。值得注意的是,為了捕捉索的大位移效應,需將拉索對應的框架單元進行足夠細的剖分,本結構拉索對應的框架單元按1 m間距剖分。而且對于此類結構,風吸力作用下的工況是主桁架的根部上下弦桿的最不利設計工況。
對比圖12、圖13可知:同一上弦桿、同樣的風吸力工況,采用線性分析與非線性分析的結果相差15%,進而導致相應設計內力下,應力比相差15%。此時若采用線性分析,可能低估結構受力,使得截面設計偏不安全。如需減小這種大變形效應,可繼續增大索的初拉力,使得風吸力作用下索的剛度足夠強,但會使結構的桿件截面進一步加大,不一定符合經濟性。綜上所述,對于此類結構,風吸力工況的處理要慎重,必要時需通過非線性分析來考慮索的大位移效應。
2.2風吸力作用下索的工作狀態
預應力索的屋蓋結構常采用輕質屋面,此時預應力索對風荷載敏感,在風吸力作用下,預應力索可能會受壓而退出工作,這會使得預應力結構的整體受力狀態發生實質性變化,從而影響結構安全[4]。因此工程中往往需要保證在風吸力作用下拉索不退出工作,本結構設計需保證在各種荷載組合作用下,預應力索均不退出工作。但如前所述,本結構在風吸力工況下,索的大變形效應會開始體現,考慮大變形效應,索在自重作用下其軸力將始終為拉力,簡單地通過索力是否小于零并不能準確判斷拉索是否退出工作,這時可將拉索重量指定為零,避免索自重的干擾。
2.3初始態
根據預應力結構的施工及受力特點,將其結構形態定義為:(1)零狀態。拉索張拉前的狀態,即構件的加工放樣狀態。當索張拉完畢后結構形狀會發生變化,從而不能滿足建筑要求,因此預應力結構在加工放樣中要考慮張拉后帶來的變形影響。(2)初始態。拉索張拉完后安裝就位的形態,即施工圖中的結構外形。(3)荷載態。外荷載作用在初始態結構上,發生變形后的平衡形態[5]。一般初始態按照1.0DL+1.0PS作用下,結構變形接近0來控制。結構變形見圖14。
由圖15可知,本結構在1.0DL+1.0PS作用下,豎向變形很小,為8.9 mm,無需確定零狀態,直接采用建筑的初始形態放樣并進行施工張拉即可。
預應力張拉過程中,隨著張拉的進行結構會產生變形,因此程序分析時施加的初始張拉力并不是施工的控制張拉力。本結構程序分析時施加的初始張拉力統一為1 150 kN,在1.0DL+1.0PS作用下典型索1和索2的軸力分別見圖15、16。
由兩圖可知,經過計算分析,在1.0DL+1.0PS荷載組合作用下,典型索1、索2的軸力分別為265 kN、187 kN。因此可把265 kN、187 kN分別作為施工的控制張拉力。
3 結論
本文利用SAP2000軟件的框架單元和索單元對預應力索進行數值模擬,采用降溫法施加預應力,對預應力鋼結構懸臂雨棚進行設計和建模分析。通過分析不同工況條件可知:該類剛性索結構采用此建模分析方法具有合理性和便捷性;對于此類結構可采用降溫法來模擬拉索,并通過線性分析進行結構設計;需注意風吸力作用下拉索的大變形效應,必要時可僅針對風吸力工況補充非線性分析來考慮索的大位移效應。